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艾思奇(1910.3.2-1966.3.22)
  原名李生萱,雲南省騰衝縣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10年3月2日生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次年隨母遷至昆明。7歲入讀私塾。1921年,入國民小學插班四年級。1924年,轉入嶺南大學香港分校,讀小學高年級。1925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插班二年級,在校期間受進步教員楚圖南、陳小航等人影響,積極參加-。1927年赴日本東京求學,學習日語,並自修德語,參加中共東京支部組織的“社會主義學習小組”,大量閱讀馬列著作,研讀黑格爾《邏輯學》。1928年春回國養病。1929年,再赴日本,半年後考入福崗高等工業學校,業餘時間繼續研讀馬列著作,使自己的人生觀有了根本的改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毅然棄學歸國,年底返昆明。1932年到上海,任教於泉漳中學。1933年,寫成第一篇哲學論文《抽象作用和辯證法》,後經杜國庠介紹加入“社聯”(社會科學家聯盟)。1934年,進入“《申報》流通圖書館讀者指導部”工作,同年任《讀書生活》雜誌,並在其上連續刊載《哲學講話》(即後來的《大眾哲學》)。1935年,經周揚、周立波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積極參加全國救國會和文化界協會的工作。1936年夏,發起組織自然科學研究會。1937年,創辦綜合性學術雜誌《認識月刊》,同時參與《文化戰線》旬刊和《戰線》五日刊的工作。同年九月,與周揚等人被調往延安。1938年,任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教員,同年與何思敬主持“新哲學會”,同年底調任馬列學院教員,後兼任哲學研究室主任。1939年,任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40年,延安出版《中國文化》,任主編。1941年,馬列學院改組為馬列研究院,後改為中央研究院,任該院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1942年,主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思想方-》。1943年,調任《解放日報》副刊部主任,1945年任該報副總編,1946年被任命為總編。1947年,任華北大學四部(即研究部)副主任,同年10月,調至重新開辦的馬克思列寧學院任教,講授社會發展史。1949年,北平解放,隨馬列學院遷入北平,同年當選為一屆政協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新哲學研究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被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並為北大全校師生講授政治課。1950年,當選為中國哲學會副會長。1953年,馬列學院成立教研室,任哲學教研室主任。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同年,馬列學院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任校黨委常委,哲學教研室主任。1958年被下放,曾任中共開封地委副書記兼登封縣委第二書記。1959年,下放結束,同年底被任命為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兼哲學教研室主任。1961年,任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哲學專業教材編寫組組長。曾當選一屆人大代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6年3月22日因病去世,終年56歲。
  艾思奇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注重哲學通俗化的探索。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係統研究了辛亥革命以來的哲學鬥爭,剖析了幾種影響較大的唯心主義派別,對當時流行的實用主義、玄學派的形而上學作了尖銳的批判,指出“在中國有著無限未來的必然是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1934年發表的《大眾哲學》,是其實踐哲學大眾化的開端,語言通俗生動,事例結合實際,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起到很大的啟蒙作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唯物辯證法”論戰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張東蓀的新康德主義和托派葉青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抗戰時期,研究了“五四”以來的文化思想的發展,批判了陳立夫的“唯生論”、蔣介石的“力解哲學”、閻錫山的“中”的哲學。解放後致力於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宣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並非僵死不變的,應該充分肯定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同時反對“任意用貼標簽的方式空談毛主席對它的發展”,認為必須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給予充分的論證和說明,強調隻有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對革命工作和科學研究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作出結論”,才能真正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
  主要專著:《大眾哲學》、《新哲學論集》、《思想方-》、《哲學與生活》、《實踐與理論》、《論主觀主義》、《曆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綱要》、《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等;主要論文:《十二年來之中國哲學思潮》、《抗戰以來幾種重要哲學思想的評述》、《不要誤解實事求是》、《怎樣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同誌發展了真理論》、《〈實踐論〉關於哲學史的研究》等;主編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思想方-》、《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等;有《艾思奇文集》(兩卷)。

  艾思奇(1910.3.2-1966.3.22)
  原名李生萱,雲南省騰衝縣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10年3月2日生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次年隨母遷至昆明。7歲入讀私塾。1921年,入國民小學插班四年級。1924年,轉入嶺南大學香港分校,讀小學高年級。1925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插班二年級,在校期間受進步教員楚圖南、陳小航等人影響,積極參加-。1927年赴日本東京求學,學習日語,並自修德語,參加中共東京支部組織的“社會主義學習小組”,大量閱讀馬列著作,研讀黑格爾《邏輯學》。1928年春回國養病。1929年,再赴日本,半年後考入福崗高等工業學校,業餘時間繼續研讀馬列著作,使自己的人生觀有了根本的改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毅然棄學歸國,年底返昆明。1932年到上海,任教於泉漳中學。1933年,寫成第一篇哲學論文《抽象作用和辯證法》,後經杜國庠介紹加入“社聯”(社會科學家聯盟)。1934年,進入“《申報》流通圖書館讀者指導部”工作,同年任《讀書生活》雜誌,並在其上連續刊載《哲學講話》(即後來的《大眾哲學》)。1935年,經周揚、周立波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積極參加全國救國會和文化界協會的工作。1936年夏,發起組織自然科學研究會。1937年,創辦綜合性學術雜誌《認識月刊》,同時參與《文化戰線》旬刊和《戰線》五日刊的工作。同年九月,與周揚等人被調往延安。1938年,任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教員,同年與何思敬主持“新哲學會”,同年底調任馬列學院教員,後兼任哲學研究室主任。1939年,任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40年,延安出版《中國文化》,任主編。1941年,馬列學院改組為馬列研究院,後改為中央研究院,任該院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1942年,主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思想方-》。1943年,調任《解放日報》副刊部主任,1945年任該報副總編,1946年被任命為總編。1947年,任華北大學四部(即研究部)副主任,同年10月,調至重新開辦的馬克思列寧學院任教,講授社會發展史。1949年,北平解放,隨馬列學院遷入北平,同年當選為一屆政協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新哲學研究會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被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並為北大全校師生講授政治課。1950年,當選為中國哲學會副會長。1953年,馬列學院成立教研室,任哲學教研室主任。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同年,馬列學院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任校黨委常委,哲學教研室主任。1958年被下放,曾任中共開封地委副書記兼登封縣委第二書記。1959年,下放結束,同年底被任命為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兼哲學教研室主任。1961年,任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哲學專業教材編寫組組長。曾當選一屆人大代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66年3月22日因病去世,終年56歲。
  艾思奇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注重哲學通俗化的探索。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係統研究了辛亥革命以來的哲學鬥爭,剖析了幾種影響較大的唯心主義派別,對當時流行的實用主義、玄學派的形而上學作了尖銳的批判,指出“在中國有著無限未來的必然是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1934年發表的《大眾哲學》,是其實踐哲學大眾化的開端,語言通俗生動,事例結合實際,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起到很大的啟蒙作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唯物辯證法”論戰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張東蓀的新康德主義和托派葉青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思想。抗戰時期,研究了“五四”以來的文化思想的發展,批判了陳立夫的“唯生論”、蔣介石的“力解哲學”、閻錫山的“中”的哲學。解放後致力於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宣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並非僵死不變的,應該充分肯定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同時反對“任意用貼標簽的方式空談毛主席對它的發展”,認為必須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給予充分的論證和說明,強調隻有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對革命工作和科學研究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作出結論”,才能真正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
  主要專著:《大眾哲學》、《新哲學論集》、《思想方-》、《哲學與生活》、《實踐與理論》、《論主觀主義》、《曆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綱要》、《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等;主要論文:《十二年來之中國哲學思潮》、《抗戰以來幾種重要哲學思想的評述》、《不要誤解實事求是》、《怎樣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同誌發展了真理論》、《〈實踐論〉關於哲學史的研究》等;主編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思想方-》、《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等;有《艾思奇文集》(兩卷)。

  和順鎮 和順鎮位於騰衝縣城西南4公裏處,全鎮國土麵積17.4平方公裏。明代洪武年間,和順的先民從四川、南京、湖廣等地奉命至此屯墾戍邊,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曆史。古名“陽溫墩”,由於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後雅化為“和順”。和順交通便利,東與騰越鎮相鄰,南與荷花鄉接壤,西接中和鄉,北和騰越鎮、中和鄉毗連。四周群山環抱,中部為馬蹄形盆地,境內最高海拔老龜…… 詳細++


   艾思奇相關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艾思奇故居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
相關院校: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北京大學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費孝通 (1910~2005)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 江蘇省蘇州吳江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嚴仁賡 經濟學家 天津市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徐獻瑜 浙江省湖州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陳鳳池 (1910~1960)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張堯民 (1910~1979)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 + 更多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岡村寧次 (1884~1966) 侵華日軍戰犯,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亞洲日本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鍾紀明 (1906~1966) 湖北省武漢江漢區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孫伏園 (1893~1966) 浙江省紹興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劉慶祥 (1919~1966) 山東省濟南市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辛葭舟 (1898~1966)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艾思奇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袁天樞 (1920~1966)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 + 更多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蜘蛛池搭建飞机@seochaoren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