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得誌
張守��早年跟隨父輩流落邊塞,自幼天資聰穎,生得高大魁偉,儀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氣,充滿正氣義感,善奔騎精獵射。青年時期,他在郭虔瑾的部下任職,曾在北庭鎮與突厥侵略者作戰。有一次他奉命領兵援救,在半路上與敵軍相遇,其身先士卒,奮力苦戰,殺敵千餘人,生擒敵軍統領一人。因驍勇善戰,頗為當地州府官吏的重視。
因功升遷
開元初,在瓜州平樂府任別將,後隨從北庭都護府右饒衛將軍郭虔瑾門下鎮守北庭。當時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屢犯北庭、瓜州一帶,虔瑾派張守��入京奏事,他向朝廷-,麵陳利害,自請領兵,從蒲昌、輪台兩翼進攻,又一次擊敗了突厥軍的入侵,在每次戰鬥中由於發揮了獨立作戰的組織指揮才能而攻必克,因功特加濟南將軍。不久之後,他調往幽州良社府任果毅,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的敬重。後又因戰功升為左金吾員外將軍、建康軍使。
累敗吐蕃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為了扭轉戰局,抵禦吐蕃入侵,玄宗調張守��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
張守��接到任命後帶少數親兵往瓜州上任,時值吐蕃軍隊撤離不久,瓜州城劫掠之餘殘破不堪,而吐蕃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形勢非常嚴峻。時不我待,張守��馬上組織留存的軍民修築州城,但剛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軍隊突然馳臨城下。城中軍民見狀,相顧失色,倉猝臨敵,均無鬥誌。但張守��卻非常冷靜,他先布置軍民固守,之後命人在城上擺酒席,歌舞作樂,會集將士飲宴。這時吐蕃已把瓜州城團團圍住,見城上唐軍飲酒作樂,全不把他們放在眼裏,一時摸不著頭腦,遲疑觀望半晌,不敢貿然攻城而退。張守��在城上見吐蕃退去,立刻命軍士追擊,此時吐蕃兵並無鬥誌,大敗逃奔。戰後,張守��因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宣威將軍、左領衛率。朝廷為了加強對吐蕃的防禦,又特置瓜州都督府,以張守��為都督。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大將悉末朗領兵進攻唐瓜州,被張守��所敗。戰後張守��被封為右羽林將軍、兼鄯州都督、持節隴右經略節度使。
開元十七年(729年),為了打擊吐蕃,瓜州都督張守��與沙州刺史賈師順各率所部兵馬向吐番大同軍發起突然襲擊。由於行動突然,吐蕃軍毫無防範,唐軍大獲全勝。
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遣使致書求和。
平定契丹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遂下令進調張守��移鎮幽州,遷任幽州節度使。當時活動於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奚勢力強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幹有勇有謀,經常侵唐邊境,以前幽州長史趙含章、薛楚玉等人,對可突幹的進攻都無能為力。張守��到任後,整頓軍政,激勵將士,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詔封張守��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及河北采訪處置使。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幹對張守��非常害怕,他們感到在戰場上取勝無望,於是改變策略遣使詐降,以求一逞。但他們的計謀被張守��識破,張守��將計就計派部將王悔去屈剌營帳商量受降事宜。屈剌並無降意,想殺死王悔。王悔早有警惕,時值契丹另一首領李過折與可突幹爭權成隙,王悔利用矛盾,勸誘李過折斬屈剌和可突幹。之後,王悔率李過折及契丹餘部歸降唐朝。張守��受降後,率軍北出至紫蒙川檢閱軍隊,宴賞將士,並將屈剌、可突幹的斬首送往東都,懸掛在天津橋的南門。
功勳卓著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守��奉命親往東都獻捷,被以“藉田”吉禮會見結束後,還下令準許臣民會聚飲酒為樂,並讓張守��回宗廟飲酒慶功祝捷。玄宗親自賦詩推崇偏愛他,被封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禦史大夫,並賜予金銀彩綢等獎賞。他的兩個兒子因此授予官職,並在幽州為張守��立碑記功。
晚節不保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部將趙堪等人假借張守��之名,令平盧軍使烏知義截擊契丹、奚餘眾於潢水之北,先勝後敗。部將假傳詔命導致了這次敗績,本以慘痛教訓引以為鑒,重整軍威,以利再戰。但張守��好大喜功,隱瞞敗績而謊報軍情,事實泄漏後玄宗派遣內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實情。張守��用重金厚禮賂賄皇上派來的使者,還-疏奏跟以前一樣的實情辯解。後來牛仙童因為受贓一事被人發覺,張守��以舊功減罪,被貶為括州刺史。
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贈涼州都督。同年葬於洛陽北邙山。
長輩
曾祖:張遷,朝散大夫、金州長史。
祖父:張才,同州濟北府折衝都尉。
父親:張義福,京兆府常保府折衝都尉,贈蔚州刺史。
妻妾
陳尚仙。
兄弟
弟張守琦,左驍衛將軍。
弟張守瑜,金吾將軍。
子女
嗣子:張獻通,朝散大夫、殿中丞。
子:張獻誠,興元節度使。
旁係宗親
侄子:張獻甫,弟弟張守琦之子,興元節度使。
侄子:張獻恭,弟弟張守瑜之子,興元節度使。
同年(公元6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740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