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弼臣(1910~1988)
陳弼臣,名錫逵,別名基良,泰名陳・梭蓬帕尼,祖籍廣東潮陽,出生於泰國吞武裏。父陳子貴,早年到泰國謀生。陳弼臣5歲時被送回家鄉接受教育。因家貧,讀了一年即輟學。民國15年(1926),陳弼臣重返泰國。起初在益成木行當雜役,後被提為文員、會計以至經理。在此期間,他利用工餘時間學了兩三年泰文,為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後來因為得到泰商界前輩鄭景雲的賞識,受聘在他所開設的森興隆木材有限公司任門市部經理。
民國17年(1928),返鄉結婚。兩年後,他回鄉省親時,曾在汕頭市購置樓房,開設海商號,經營航運業,但不久即遇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潮汕一帶前往東南亞的移民銳減,使他的航運業不景氣。
民國21年(1932),陳氏重返泰國,被鄭景雲委任為森興隆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經陳氏悉心經營,該公司一度冷落的生意重新興旺起來。
1935年,陳氏離開森興隆,在友人的資助下,獨創曼穀木業公司,他的事業即從此開始發展。不久,又創立星原公司,經營五金、文具、藥品等;繼而創立亞洲有限公司,提供內地府郡所需貨源的商情;1941年創立亞洲信托有限公司,涉足金融業。
1944年12月,與華泰紳商合資創辦盤穀銀行。當時注冊資本為400萬銖(約合當時20萬美元),陳氏為11人董事局的成員之一。次年夏,陳氏被聘任為該行的買辦,他提出以華資和泰資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提供貸款、商業信息和經濟擔保等途徑,積極扶植華泰商人,使被西方大銀行拒之門外的華泰商人與該行建立緊密聯係。盤穀銀行的建立對泰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許多華泰企業在該行的扶持下增強了實力,而這些企業的興盛又刺激了該行業的發展。1952年,由於陳氏的金融才幹得到董事會賞識,被選為該行的董事總經理。1954年該行在香港設立分行,繼而在東京、新加坡和倫敦設立分行,成為泰資銀行向國外發展國際金融業務的先驅。
1957年泰國發生軍人政變後,陳氏一度避居香港。在港期間(1957~1963),又先後在吉隆坡、九龍、香港中區、西貢和堤岸設立分行。1963年12月,陳氏重返泰國,出任總行董事長兼總裁。在他的倡導下,盤穀銀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會計、審查製度,並設立了市場研究中心和工作係統籌劃處。陳氏以艱苦創業的精神使盤穀銀行的業務獲得巨大發展,1982年在詩隆路興建一座33層的總行大廈,其營業規模約占泰國30家銀行總和的三分之一以上。同年,陳氏被金融雜誌《亞洲》選為該年度傑出的銀行家。1983年7月美國出版的金融月刊《公共機構的投資者》所列舉的世界上12位大銀行家中,陳氏及其所屬盤穀銀行位居第四。1985年,該行在國內有260多家分行,在國外有20多家分行,紐約、洛杉磯、大阪、台北、雅加達、漢堡等地都有分行或辦事處。1987年該行注冊資本達58億銖,資產總額為2700億銖,員工2萬多人,成為東盟國家最大的金融機構。此外,該行還經營大米貿易和製糖業。1984年,陳被舉為名譽董事長。
陳氏致富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舉凡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團、宗親會館和慈善事業等無不慷慨解囊,以其本人或公司名義的捐款數以億銖計。由於他對泰國的經濟發展和福利事業的重大貢獻,先後榮獲紅十字會一等獎章、自由榮譽勳章、童軍榮譽獎;1976年榮獲泰皇禦賜一等大綬皇冠勳章,1982年獲藍甘亨大學授予金融及銀行學名譽博士學位,1984年又獲泰皇頒賜的朱拉隆功大學工商管理名譽博士學位。還曆任泰國中華總商會、潮州會館、旅暹潮陽同鄉會、泰國陳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陳氏曾先後應中國對外友協和交通部的邀請來華訪問,到京滬等地參觀。1983年12月,他率眷回鄉,祭拜祖先,探親望友,並為其家族捐資興建的峽山學校主持奠基儀式。1985年1月,他又率眷屬和海外友人200餘人,主持峽山學校落成揭幕典禮。該校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8000平方米,可容2200多名學生就讀。1988年1月3日在曼穀病逝。泰皇特禦賜金槨,並賜灑聖水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留白存在於圖片周圍,文本的間隙,界麵的邊緣,雖然許多人認為屏幕空間要充分利用起來,但是留白同樣重要,它讓UI界麵中的其他元素有了輕重緩急之分。
看看減免運費後,減少購物車放棄率時,您的盈利是否大於運費帶來的損失。
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關於HTC裁員、賣廠的傳聞已是不斷,隻是沒有想到,它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場。
最後俏江南的沒落,也證明了這點。
關於四月的營銷節點提醒,我就隻能幫你到這裏了。
遇到厲害的做號者,三四個人的小團隊,一天就能生產100多篇稿子,不求質,但人海戰術仍然對應出百來萬的點擊量,差不多也是千把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