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壽,1913年春出生於福建省永定縣培風鄉田地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過著缺衣少吃的生活,年少時,僅讀過幾年初小。1927年春天,年剛14歲的張元壽就離家出走,到廈門謀生,當起小學徒。同年冬,他被親戚介紹到龍岩縣白土鎮的一定雜貨店幫工。第二年3月,他結識了鄧子恢。鄧子恢常介紹給張元壽一些進步刊物。他從這些書刊及鄧子恢的啟發教育中,開始懂得勞苦大眾要改變做牛馬的命運,就要跟著共產黨去奮鬥。不久,鄧子恢領導了閩西的後田農民-,張元壽不顧店老板的阻撓,手握菜刀衝在前頭,參加-。1928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又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張元壽將自己的命運和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緊緊地連在一起。
入黨後,張元壽擔任了鄉赤衛隊長,以後赤衛隊編入紅四軍十二團補充團,他擔任連長。1932年張元壽被送到紅軍軍事學校受訓。他原僅有初小畢業程度,由於學習勤奮認真,進步很快,未及畢業,便以優異成績調軍委總供給部任審計科長,後兼後勤軍需特派員,負責當時福建作戰部隊的後勤供給和供給在汀州附近的各個工廠。
紅軍經過第四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溝通了瑞金、石城、上杭、武平、永定等鄰近幾個縣的經濟渠道,但國民黨反動派采取各種手段對蘇區進行嚴密-,給當地人民生活和部隊給養造成一定困難。張元壽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巧妙地配合群眾把根據地的煙葉、香菇、土紙等土特產品運往白區,又從白區購進藥品、布、食鹽等必需品。他還組織一些商人為蘇區服務,來往運輸物資,調劑餘缺,這對於打擊敵人的經濟-,繁榮蘇區經濟,保證軍需民用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張元壽隨中央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後,他又調回總供給部工作。1937年從抗大學習結業,調回總供給部任財政處長。
1938年春天,張元壽奉命從延安赴漢口參加軍委後方勤務會議。會後,因臨汾被日軍占領,潼關也過不去,中央指示張元壽在當地待命工作。同年夏天,他被調往新四軍軍部,任新四軍章渡總兵站站長。兵站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廣泛吸收、接納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青年參加新四軍。他到任後,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大膽利用紅十字會的名義,從海上經過寧波、溫州等地與上海地下黨取得聯係,巧妙地借運輸難民的方式,動員上海、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大量愛國青年到皖南參加新四軍。同時,又派人到上海采辦大批藥品、藥械和其他軍用物資,運往解放區,解決部隊醫藥等軍用物品匱乏的困難。經過張元壽和兵站全體同誌的努力,半年之內,這個兵站的活動範圍從岩寺、太平一直延伸到蘇南敵後和安徽省境內的長江沿岸,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六個兵站派出機構。他還利用當地一支民間的煤業隊擔負兵站的交通運輸工作,使前後方的兵站交通聯絡暢通無阻。
從1934年張元壽任中央蘇區軍總供給部審計科長、軍需特派員,和自1938年任新四軍總兵站站長以來,他經手的糧、錢、物不知其數,但他從不多占一分一毫。1938年二三月間,上海紅十字會到安徽歙縣岩寺慰問新四軍,發現新四軍總兵站負責人張元壽的衣著竟是那樣簡樸,回去後,就派人給張元壽送來一件上等料子的大衣和兩個鑲著寶石的戒指。張元壽對送物資來的人說:“他們的心意我收下,但這大衣和戒指我不能收;我們共產黨人要的是革命,不能陶醉於金錢。”“如果送給我們部隊的籌款我們再多也收下,並表示十分感謝。”這位送禮的人連連點頭稱是,隻好把東西拿回去了。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新四軍軍部撤退到涇縣石井坑,張元壽調任二師五旅擔任參謀長。1943年秋天,五旅與路西分區合並,張元壽仍任參謀長。當時路西的三角鬥爭(即新四軍與國民黨頑固派、日偽的鬥爭)形勢極為複雜,部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鬥爭,粉碎了日、偽軍的“軍事清鄉”和“政治清鄉”,除鞏固了原有陣地外,把武裝鬥爭推向了敵占區。但第二年秋末,日軍又集中了近萬人的兵力,分數路向路西根據地“掃蕩”,實行“三光”政策,鬥爭環境極其殘酷。國民黨軍桂係一七一師又分兩路暗中配合日軍潛進根據地邊沿,伺機進犯。張元壽奉命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粉碎了敵人的猖狂進攻,保衛了路西根據地。
抗戰勝利後,新四軍軍部和華中局機關奉命“北移山東”。1947年初,中共-決定將山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合並組成華東野戰軍,張元壽任軍副參謀長,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參加了魯南、宿北、萊蕪等重大戰役,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麵進攻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2月23日,萊蕪戰役的炮火硝煙還未散盡,張元壽等乘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一輛中吉普車從司令部出發,疾風電閃般地向周村一帶駛去,他們是去查看敵人遺棄的、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情況,以便及早地整理出來補充部隊的需要。突然,“嘟、嘟、嘟”一陣0聲從空而降,原來是天空中盤旋的敵機在吉普車上空投下一串串炮彈。吉普車急忙刹住,車內的張元壽已中彈負傷,鮮血直淌。警衛員要背他下車,他揮手說:“你們快快找隱蔽所……別……管……我……”隻聽見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慢慢地閉上了眼睛。張元壽的鮮血流淌在齊魯大地上。
在成千上萬為建立新中國而獻身的革命軍人中,有的是身經百戰、叱吒風雲的指揮員,有的是馳騁疆場、一往無前的普通一兵,有的是長於鼓舞人們鬥誌的政治工作者,也有的是專跟吃、穿、用打交道的後勤幹部,張元壽的一生就是這樣一位熱情為前線,一心為部隊操勞的後勤幹部,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崇敬,他的英名與日月同輝。
[以上內容由" xf人"分享。]
同年(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楊洪春 (1913~1950) 雲南省紅河屏邊縣

張曉初 (1913~1944) 上海市浦東

謝士炎 (1913~1947) 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

吳大可 (1913~1942)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

溫翊俊 (1913~1945) 廣西自治區玉林陸川縣 + 更多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
張堂印 (1907~1947)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

張誌山 (1918~1947)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涼城縣

張士毅 (1912~1947) 天津市薊州區

趙基梅 (1910~1947)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

張弦 (1910~1947)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

曾輝 (1906~1947)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 + 更多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趙彩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